当前位置 : 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 > 诗联评议 >
诗联评议

把握散曲时代主旋律

2025-03-14 18:48:27 | 作者:李瑞利 | 作者单位: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 | 阅读:
把握散曲时代主旋律
李瑞利(贵州贵阳)
 
      今天我们常说“诗词曲”。直面“曲”较复杂,曲分为戏曲和散曲,前者属艺术,后者属文学,又皆有南曲与北曲之别。“元曲”主要指北曲中的杂剧,整个元朝本身即北曲的世界。北曲剧本称“杂剧”,著名的如《窦娥冤》《西厢记》等;南曲剧本称“传奇”,著名的有《长生殿》《桃花扇》等。散曲无需戏台,清唱而没有宾白,不断的演绎,渐成为宋元尤其元代那个时期的乐府诗,可谓词的历史的再现。古体戏曲我们不再创作,但古体散曲我们一直延续着创作,这就是散曲魅力。
      社会上有部分人门缝里看散曲,担忧散曲作品,更担忧散曲作者,因为从关汉卿的“我是个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扁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……”,张养浩的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,到明代王磐的“喇叭,唢呐,曲儿小,腔儿大。官船来往乱如麻,全仗你抬声价。军听了军愁,民听了民怕……”,再想起朴老的《某公三哭》,大家滚瓜烂熟的散曲似乎都是些冷嘲热讽的内容,真正的无知和杞人忧天。“兴观群怨”是孔子孔子对诗的功能解说,尤其“怨”,千百年人们都没有因噎废食,今天我们又担忧什么?诚然,凡事需要一个度与量。而且我们翻阅《全元散曲》《全明散曲》《全清散曲》,这类作品也仅占一成的比例。
      今天,散曲能写什么?其实诗词功能的“兴观群怨”,散曲均可以淋漓尽致表现,也承担着富有新时代民族精神、弘扬正能量的责任和导向。诗词能够表现的散曲同样可以表现,而且某些场合还是淋漓尽致的体现。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,总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、精神和印记。今天,时代已斗转星移、翻天覆地,崭新时代对我们每位散曲创作者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,这就是在散曲传承中,既要保持和发扬散曲的独特风貌,又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,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历史使命,也是散曲传承的自身要求。具体而言,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:
      (一)写改革成果,彰显时代主旋律
      改革开放40多年,我国充满了蓬勃发展的生机,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。我们创作散曲,既不能是政治口号的堆砌,也不能轻描淡写的走过场,要尽情释放个人情怀,捕捉住事件或事物瞬间,抓住其特征,去感动自己和读者。写新时代是我们当代散曲人的责任,唱响主旋律,要在内容上有新突破,新发展。当代散曲要欲有所为,必须把握时代脉搏。
      (二)写英雄人物,彰显民族精神
     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苦难、不屈不挠、奋力抗争的民族,各个时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,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,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,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      (三)写新生事物,彰显时代新气象
      当代散曲不仅需要反映当今生活,更应该勇于创新,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散曲作品,用以鼓舞人民,彰显时代新景象。
      (四)写平实生活,彰显世间真情
      见知、交际和家庭组合成为人生,也是社会的缩影。感悟岁月,享受天伦,这就是生活。生活可以五味杂陈,但生活需要主旋律。往往相由心生,所谓文若其人,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中会真实体现,清代张之洞就认为,“读书期于明理 ,明理归于致用”,彰显着个人对人世间各种情操的流露。
      散曲大致分为豪放和清丽两大流派。这是后人根据前人作家的作品的勉强分类而已,不是每一散曲作家一生中的作品都是一个面孔,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意的只写一种题材、风格的作品。今天我们写散曲,追求何种风味的作品作为模仿对象,应该根据各人的性格和价值取向,而不可强求。从创作角度,什么是“曲”?即曲和词的本质区别?前人早有总结,我们创作散曲,一定要写出“曲味”的“趋俗尚趣”。
      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当代人创作散曲,首要是注意捕捉和书写当代题材,关键题材求新。当代题材尤其一些重大题材,是不好把握和创作的,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艺术的去反映此类题材。书写当代题材,也并非就得是时政类,身边的新人新事,能够贴近生活的,我们聚焦一点,也充盈着时代气息。诚然,我们要以传播正能量为主,但也不排斥针砭时弊之作。只是这种批判和针砭一定要切中要害,恰到好处。
      当代人创作散曲,应在创作题材中融入当代人的思想情感,即情感须新。我们的情感是不同于古人的,需要我们用今人的眼光去观察、去思考,主动去接受新事物,感受新生活,才能让自己作品反映出时代的情感和脉搏。关键要在立意上下工夫,志存高远,炼意求新,不落入古人俗套,无论写景状物还是感事怀古,注意站在当代人的角度透出当代人的思想情感,有“大我境界”,也要有“小我意识”。
      当代人创作散曲,必须在语言上下工夫,推陈出新,努力用好当今语言。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,对于我们来说,不仅要用好大众语,还应该随时注意吸收一些新鲜语言,如时下流行语、网络语等。散曲语言尚俗,天生就有口语、俗语倾向,地方特色的大众语也需要注意吸收,关键是合理娴熟运用。
      立意新颖,构思奇巧,语言贴近时代和生活,是当代散曲的基本特征,只有把握这个时代旋律,才能够创作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优秀散曲作品。

贵州诗联杂志
网站首页 | 学会简介 | 学会章程 | 入会申请表 | 理事会概况 | 会长致辞
版权所有:贵州诗词楹联学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号:黔ICP备19009337号    网站建设 贵州大秦传媒